close
週末的時間,聽了場「裝文扮武我自己」-說唱藝術的演說技巧的演講,
講者是現在台北曲藝團的藝術總監林文彬。
一場演講下來,收穫滿益,不僅讓自己的腦袋改正了對於戲劇呈現諸多的錯誤認知,
學到如何運用聲音和肢體來塑造情境。

「說唱藝術是什麼?」
當林老師提了大家較為熟悉的「歌仔戲」、「布袋戲」例舉時,
原以為應也是說唱藝術中的一種表現形式,但事實並不然。
此二類是屬於「戲曲」。
「一個人就是一部戲。」是以說或唱的方式,將故事的情境加以表現出來,
無須演員以第一人稱演出劇中人物,亦無須佈景與服裝等等的道具。
說唱藝術亦可稱為「曲藝」,只利用簡單的道具呈現,也不限時間和地點。

「說唱藝術迷人的地方在哪裡?」
經過林老師現場來一段「十五貫」的表演後,真的佩服到五體投地。
在他手中的大、小竹板,互擊出來的節奏,忽地快或緩,強弱聲響,
配合上韻味十足的故事情節,再加上林老師豐富的肢體語言與聲調變化
一個故事片段讓人聽得津津有味,也看得樂趣十足。

「怎麼說?怎麼唱?」
林老師分享了許多的「撇步」:
聲音要嘹亮、音調高低、輕重緩急要能配合故事情節、力度大小合宜(咬字要清晰),
再加上肢體語言和動作輔助敘述。
當然文字(腳本)也要押韻,在說唱之間才能夠流暢、好記。
這讓我一直聯想到一個老師站在講台上講課須注意的事項。
對一個老師來說,如何在一瞬間抓住孩子們的注意力,
同時一直不斷地把孩子們的目光維繫在自己的身上而不致恍然失神,
這向來是個不簡單的事情。
又聯想到「優秀是教出來」的這本書,
作者自述自己上課時,喜歡用誇張的動作、語調和表情來拉住孩子們的注意力。
「講台即舞台,教師即演員。」答案自然地浮現在自己的心底。

另一個讓自己覺得不虛此行的是學到如何正確地發音。
九月參加返校座談時,所聽的演講雖針對聲音的保養為題,
但卻偏重於語言方面常見的病症,未能滿足我的好奇心。
林老師則是透過「數貓」的方式,教我們如何發音與保養聲音。
這對現階段常使用聲音的我來說,頗為實用,
也決定要仿效林老師買一罐「話梅」來養養自己的喉嚨。

正逢自己即將接手社會課的授課任務,今天的演講給我打了一針強心針,
也讓我更自我期許能夠將課程內容「演」出來,
讓孩子們不致於哈欠連連,而如我般收穫滿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eallyd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