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哲學與宗教  

期末讀書心得報告  

書名:因為,你聽見了我La Mort Intime

作者:瑪麗˙德˙翁澤Marie de hennezel

譯者:吳美慧

出版資訊:張老師文化,2000

  

摘要:

作者在一九八七年開始加入安寧療養工作,接觸臨近生命末期的癌症患者及愛滋病患。本書即是將其七年來接近瀕死病人的經驗果實。從一個心理師的角色與經驗來看許多人所忌諱的死亡議題,在死的領域中如何學習生的喜悅。

  

閱後心得:


  因著修習「哲學與宗教」這一門課,因著課程的要求,我必須也應該要寫這份論述生死學書籍閱讀的報告。但在「必須與應該」之後,我覺得這是一份值得做的報告。

「如何死亡才是最美好的方式?!」,當死亡來臨時,我們該如何去面對自己生命的終章或者是親友的告別。作者以其自己的經驗,向我們展示了死亡的力量。在這本書中,我學到了很多,思考著許多自己未曾思考過的問題。

  生與死是每個人必經的過程。我們的出生是我們無法決定的事情,但死亡卻是如此意識清醒地將會感受得到,可是我們卻未曾思考過如何安排自己的死亡。也許是因為自己自認為年少,自認為身體尚處於青壯之年的健康,心底總有一個聲音去否認-死亡之路離我尚遠,沿途仍舊風光明媚,行樂仍須及春。該怎麼死去?!用什麼樣的心情與態度來準備死亡?!更是我從未想過的事情。
  
  「死亡讓生命更完整的實現」。有生必有死,死亡時生命才完完全全的實現。古諺說著:「人之將盡,其言也善」。在肉體的生命確定已無法痊癒的時候,我們心頭上仍牽掛著許多許多的「放不下」,所以當天使揮動翅膀前來之際,意欲帶我們走向另一個旅程時,我們頻頻回顧。可能是因為對於死亡的忌諱,產生對死亡的無知與恐懼,讓我們還沒準備好如何死亡。

因為我們沒有準備好如何死亡,所以我們拒絕談死亡。就像是瀕死者對於自己命運終點的拒絕接受,也像是重症家屬的善意隱瞞,兩者都讓瀕死者及其家屬陷入了歇斯底里的惡夢之中。如果死是必經的道路,也確切是不可避免的過程,那麼,我們為什麼還要拒絕、否定它的存在呢?

作者將死亡視為是「天命的完成期」,因為在生命的最後一刻裡,人會試圖地向陪在身邊的人,表露出真正的自我。經由一個手勢、一句話,甚至只是一個眼神,企圖說出所有從前不一定能說或敢說的真正想法。在這個時刻中,沒有任何的虛情假意,瀕死者及其家屬所需要的,不再是惺惺作態,也不再是虛委蛇應,兩者之間相互交換的,是一種相互的支持、體諒、溫柔與包含。我們無法帶著沉重的包袱飛向西方,因為翅膀無法承載如此重的重量,所有的隱約成了真實。在瀕死的那一刻,活得如此的真實,也活得更有生氣。

記得先前看過的一本童書-「珍貴的禮物」,它強調珍貴的禮物present,其實就是現在present,對於瀕死者而言,過去的一切,即將畫下終點,未來的一切,已無須祈求,所擁有的就是現在,活在當下一定是必要的,也是唯一的選擇。

我期待著能如莊子般豁達地看待死亡,卻未曾去思考-若是能夠達到諸此境地,那我該如何地行為思考,如何地在尚有意識、尚有能力之際準備自己的死亡。我也害怕著自己在瀕死之際,還揹著沈重的包袱。

但我也未曾思考過如何面對親人的離去!幫著自己的父母過著一年又一年的生日,卻也沒思考過「萬一」的問題,我該如何看待與對待。屆時的我是否能如作者般地坦然而全然地接受呢?我實在不太知道。

因著這本書的閱讀,我腦中凌亂的思緒沸騰不已。除了已身的問題尚未得到合意的解答,更世俗化的想著-我自己所學的是社會工作專業,面對瀕死者,我是否有能力去滿足他的所欲所望呢?很愧疚的,我也無法保證完全。

死亡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但我卻畏懼著、害怕著、遲疑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eallyd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