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圖片來源:法鼓山/攝影者:不詳)
依例的,與友聊天。聊著的是對於生活上的一點不解--關於他和我的一些問號。
朋友說著他「隨遇而安」的不夠積極渴望,或許適合出世,剃髮成為尼姑和尚。「你當尼姑和尚是為了解決問題,還是逃避問題??」毫無疑問的,得到「逃避問題」這個答案。逃避問題當然比較簡單,我們可以手無寸鐵、不必派兵遣將地挑戰著生活裡的那大大小小的怪獸和恐龍,三十六計走為上策,我們只要負責逃跑,逃得愈遠就愈好,但一旦我們要去面對,那陣仗要備得多少、該配上什麼樣的陣法和武器,或是修練著什麼樣的秘技才能成功屠龍,光想這些,或許就先讓我們滿腹的熱血偷偷地退了三步。「那你打算要逃到何時?伸頭一刀、縮頭一刀,都是一刀。」朋友說著無懈可擊的答案:「我不知道」,也加了但書:「至少我現在還在強迫自己去面對。」套一句
「你心裡的那個小孩一定很辛苦,掙扎很兇。」朋友支唔嗯啊片刻,似乎不得不同意我這句話。找了勵馨基金會的內在小孩網頁給朋友,做了點測驗。(在情緒健診裡的「問卷測驗」會有跳窗出現。)果不其然的,也沒有太大的意外,朋友的問卷結果是屬於極有進步空間的那一型:
「問卷A結果 - 你的內在小孩好嗎?
根據您的回答,你的內在小孩受傷程度不輕,你的內在小孩被忽略了,你得好好下功夫,把ㄊㄚ找回來,並且要花時間學習照顧你自己的內在小孩,有機會的話,你可以找專業人員協助,相信對療癒你受傷的內在小孩會大有助益。」
「問卷B結果 - 你有沒有好好照顧你的內在小孩?
根據您的回答,你還可以再學習更多、更有效的自我照顧方法,這樣會有助於提升你的生活品質,幫助你的內在小孩更茁壯。 」
這不是我第一次建議朋友到這網站做測驗,但似乎每個做過測驗的人似乎都有著極大的進步空間。「我在想是不是我們都太外求了?」朋友對著我的話有點不解。「包括學佛,也是把希望放在佛法上,希望佛法救我們的生命,讓我們得到喜樂。但佛法畢竟能著力的有限,重點是不是應該先放在自心的成長呢?」朋友表示著佛法是一種方法和管道,是以一個外界的力量來讓我們有辦法回頭檢視來時路,只要別把佛法過於神話就好了。我止不了疑問,總覺得在檢視來時路或當下生活種種時,如果我們能做的只有「懺悔」、「念佛」或「發願」那會不會就像是那免去自己責任的三字寶語:「對不起」,一旦說了,我們就可以不愧於人我了,這樣會不會到了最後,學佛成了一種我執和頑空,屬於自己內心的問題或自己是何容顏都模糊不清呢?在者,人際互動裡,也並非是單方懺悔發願就能夠改善壞情況或更加增強好情況的發生吧!學佛若是一種藥方,我想面對複合的症狀,也不會只有這一味就能完解吧!
開始,我覺得自己是一個叛逆的小孩,連學佛這件事都要做怪。
「基本上我覺得外力的幫助可以讓我們更了解自己,因為就是不了解自己才想透過外力來找到自己啊,不然一堆人去算命是幹麻的。」也對,「所以去學佛法來更了解自己,或是透過其他方式我都覺得沒關係,重點是在找回自我而不是迷信。」朋友的話,我完全同意也覺得學佛法應該是去修正或輔助自身探索的方向或歷程,如友所說的「重點在於找回自我」。朋友說:「但是很多學佛的人到最後根本沒看清楚,有人就拿著佛學來說別人是錯的,就像有人說法律是這麼規定,所以你的所作所為只要不合規定就不合法。」我開始覺得如果大家都把期望放在佛的上面,那佛祖的壓力一定很大吧!這樣的想法,惹來了朋友的笑聲,「佛祖不會有壓力的,對他來說,他只是把他的想法告訴大家,但是他沒有開保證班啊!有開保證班的都是後人搞出來的。」可是這回到了功利法則,我們會願意去行動,不都是為了要交換或取得某一個我們所期望得到的東西嗎?學佛或任何的信仰,不也是為了要換取神對我們的愛和我們對於永生的期待嗎?好像又回到了一種「執」!「我很認同我一個前輩說的話,不管是上帝還是佛祖,祂們的本意都只是修持自己,並沒有那麼多戒規戒律...。」我接著話,「任何宗教都是教人為善的,所以依著神性而行就好了。」不是嗎?這樣想會太單純嗎?
或許是太單純了。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